【色鉛筆】烏頭翁(附過程圖)

烏頭翁(s).jpg - 色鉛筆手繪區03

烏頭翁
Pycnonotus taivanus Styan, 1893
雀形目,鵯科。臺灣特有種。保育類(II)。
分佈於屏東枋山以南至臺東、花蓮崇德、和仁一帶。
(參考資料來自TaiBIF

作畫工具:Faber水性色鉛筆、法國插畫紙


接近年底時報名了動物寫實繪畫班。繪畫主題可以自由選擇,因此我選了很喜歡的鵯科鳥類當練習。
本來要畫紅嘴黑鵯的,但老師說烏頭翁很少人畫,於是練習物種就這樣決定了。
烏頭翁其實在東部很常見,但網路上卻少有清晰而且大尺寸的照片。找了許久,終於選定參考照片。
jsk_ppp於香港觀鳥會論壇中所貼的照片

說來這張作品繪畫過程有點微妙。
因為老師是以水彩為主要媒材,而我對水彩又抱持恐懼,於是就先用色鉛筆畫了這張,算是練習抓色與疊色。
後來我用水彩完成相同題材後,回頭看這張色鉛筆作品,又有了新的看法而再做修改。
所以明明是較早開始動工,實際完成的日期卻晚於水彩作品。
這樣一次用不同媒材畫相同題材,經驗兩相對照、輔助,很有趣。

烏頭翁線稿(s).jpg - 日誌用相簿
這不是照著照片描,而是參考照片打稿後再謄於描圖紙上,所以會發現頭部不像照片偏一邊,而是比較正視前方。
後來發現頭部比例稍微畫得大些,但還在容許範圍內。

烏頭翁作畫過程(s).jpg - 日誌用相簿
抓色還要加強,背部帶橄欖綠的灰很難表現出來,只好先用橄欖綠+生褐打底,再用水筆塗開。

烏頭翁作畫過程2(s).jpg - 日誌用相簿
等底色乾後繼續上色(照片拍模糊啦)。

烏頭翁作畫過程3(s).jpg - 日誌用相簿
接近完成,這時我就先放下來用水彩畫另一幅了。

烏頭翁-水彩(s).jpg - 日誌用相簿
以水彩畫的正式作品。然後回過頭發現自己色鉛筆畫的明暗調差異太微弱了。
所以再補強了翅緣深色部份跟腹部暗面。於是就真的完成囉。


2016.12.20 後記

我在畫這張作品時,有些新發現。

首先是顏色的調配仍然太保守。
本來認為翅膀部份就用橄欖綠為底,然後以土黃加強亮面。羽毛之間的陰影則選對比色(紅褐)。
可是畫出來的效果並不好,甚至有點怪(但又找不出哪裡怪)。
後來以水彩作畫時,是用淡橄欖綠做底,再刷一層土黃。另外採用老師的建議,陰影用帶點褐色的藍加強。
因為是透明水彩的關係,翅膀暗面部份就是偏綠,甚至偏藍。整體上來看較色鉛筆作品自然多了。
意識到這樣的改變後,我就趕緊用藍色修正色鉛筆畫,讓陰影部份色調也是偏藍綠。

然後是質感的掌握,太執著於細節反而呈現不出應有的感覺。
我指的就是背部羽毛。
最初想要呈現一根根羽毛的感覺,很直覺地用色鉛筆描繪清楚的線條。
然而描繪方向太整齊了,也沒有重疊,使得背部看起來超有光澤,變得很像哺乳類毛髮,而非鳥類羽毛。
畫水彩時處理背部就沒有這麼「用力」。
底色大致畫好後,就只是用藍色隨意小撇(當然還是順著身體方向)製造陰暗面。
相對於翅膀的細節,背部看起來很平順很普通,但隱約的藍點(撇)又暗示了羽毛的痕跡。
於是下筆少幾分刻意,作品卻多了幾分自然。

最重要的就是明暗度的對比。
畫了水彩之後才驚覺自己的色鉛筆作品明暗對比很微弱,雖說也可以當作一種風格啦,但的確顯示不出立體感。
追根究底應該是我太執著於「真實的顏色」,總擔心畫得太超過會偏離真實性。
譬如烏頭翁腹部是有點髒的白色,但我用色鉛筆畫時還是以「白色」為主,就連陰暗面也不敢畫太髒。
畫水彩時,我也曾經認為腹部給我畫太深了,看起來就像淺藍色。
但是逐漸加深背部與翅膀的顏色後,腹部反而沒這麼突兀了。
然後再加強腹部陰暗面,整隻看起來比色鉛筆稿還要鮮明立體。

雖然這張水彩經歷一個月才完成(實際是四個週末),但藉由這次經驗讓我體會到作畫還需加強的地方。
我對水彩的恐懼似乎也慢慢消退中。
期待某天也可以像駕馭色鉛筆一樣,很快樂地運用水彩。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關於蓮賦


喜歡紅茶拿鐵、色鉛筆以及紙本書。
雜食,常在ACG、繪圖、音樂、電影與閱讀之間流連。
認為創作是靈魂閃耀的結晶,並且是必備的精神糧食。

最新回應

近期留言

文章分類

日期

彙整

最愛連結

瀏覽人次

當日瀏覽人次:

88

總瀏覽人次:

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