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到了進階猛禽救傷訓練營的戶外課程(10/7、10/8),這次是參訪特生中心急救站與屏科大的動物收容所。10/7是非週末,幸好我平常工作進度都在掌控內,可以放心跟老闆請假。加上住宿問題也事前敲定,所以當別人上班時,我可以抱著較輕鬆的心情享受這段學習旅程。只是第一天早上7:00就出發,我勢必得搭首班6:00的捷運才能趕上集合時間,其實並沒有比上班還輕鬆啊——就起床時間來說的話。
天氣不好,斷斷續續的下雨,有種「撐傘很多餘,不撐傘卻會被雨淋濕」的矛盾。尤其是參觀動物收容中心,傘這種器具容易讓動物感到陌生與驚嚇,所以還要準備雨衣。不過雨衣畢竟還是比傘不方便,可能走出大樓門口開始穿,等穿好時已經抵達別的建築物。經歷幾次後,我根本是呈現放棄狀態,就直接以防風外套的帽子作遮掩。
雖然不是第一次來到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不過每次來都會有不同感受。這次參觀了滿多地方:急救站、標本室、戶外展示區、野放訓練場,還有永遠無法在野外自由飛翔的動物大使:因為飼養不當而腳彎曲的黑翅鳶、翅膀生長不正的蜂鷹、失去一邊翅膀的大冠鷲……讓人深刻感受到,要讓動物恢復並回到野外要花費好多人力物力與時間。(據估計,送來的救傷動物,平均要照顧兩個月才可放回野外)
救傷行為即使有無限資金可以使用,也只是治標不治本。許多野生動物因棲地破壞、農藥、獵捕等人為原因而持續受威脅,只是被矚目機會仍不若犬貓。持續對民眾宣導生態知識,以及對(野生)生命尊重的理念,我認為才是確實解決問題之道。
見識到捕獸夾合起來的威力後,我絕對不想被這玩意夾到,一定很痛。
第二天(10/8)行程拉到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的保育類動物收容中心。扣掉從南投到屏東的路程,還有往臺北的回程,算起來真正參訪的時間並不長。天氣依然很糟,雨勢已經不是防風外套帽子可以抵擋的程度,只好乖乖穿上雨衣,在雨中聽著解說員講解。大部分鳥類、兩棲爬蟲類因為下雨而躲在遮蔽處,變得我們好像在玩「一起找找看」,試著從不同角度睜大眼睛尋找動物在哪裡。倒是靈長類不受下雨影響,反而以好奇眼光打量著我們。經過某區長臂猿的籠舍時,突然發現裡面有隻鴨子在啪啪走。
鴨子?為什麼會有鴨子?
後來經過解說員解釋,才知道某隻長臂猿因為跟主人分開而不吃不喝,逐漸消瘦。照養員用盡各式方法都沒效,直到某天他在籠舍外遇到本應拿去餵養動物的小鴨,就把牠放進那隻長臂猿的籠舍內。很神奇的,長臂猿開始照顧這隻小鴨,也開始正常飲食。鴨子的出現,也減少了籠舍內蝸牛數量,進而降低廣東住血線蟲對長臂猿的威脅。於是除了少數特殊個體,幾乎每個籠舍都分配一隻鴨子當長臂猿的好朋友。跨種族的友誼,聽起來有如「夏綠蒂的網」那般溫馨是吧?但也讓人了解,動物照顧與救傷策略隨著種類而不同。若說猛禽的照顧重點之一是羽毛的完整,那智商高的靈長類,則必須給牠更複雜的情境,甚至需要考量到社會性的一面。
參觀完後經過快6小時的車程,回到臺北已經將近22:00。感覺有點疲憊(其實最累的應該是司機大哥)。想到有些野生動物因為人類而不能回到大自然,就不禁義憤填膺。就拿前陣子日本流行的貓頭鷹咖啡廳來說,雖然我自己也覺得超可愛,但理智告訴我,像貓頭鷹這樣野生動物並不適合當作寵物。大部分種類是夜行性卻要牠們在白天接受人類干擾,不就是要人家上大夜班嗎?然後為了防止貓頭鷹逃跑,長時間栓鍊於棲架上,也容易讓牠得禽掌炎(常見於圈養鳥類的疾病)。與其為了私心而不顧貓頭鷹的生活品質,讓牠自由生活在野外不是更好嗎?所以發現領角鴞或其他鳥類的幼鳥時,請試著觀察四周環境,放回巢洞或是樹枝上,將牠還給親鳥照顧吧。或是撥打所在縣市的動保處或森保科專線(不建議打1999,會轉撥很久)請求協助。
最後以動物大使——小諾,提醒大家有愛心之餘,記得保持理智,克制私心,讓牠們得以回到真正的家。
2016.10.18後記:
因為插圖會透出背後的字,所以今天又重拍了。用了一點小技巧後,就好多了。
關於近期摸TN(Traveler’s Notebook)的心得,日後再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