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莉塔:戰鬥天使——在戰鬥中尋找自我

有鑑於太多漫畫被改編為電影後出現慘劇,所以看到漫畫《銃夢》(銃音同衝)改編的《艾莉塔:戰鬥天使》,實在很擔心。加上看了預告那超不自然的大眼睛,要不是我弟邀請,我真的沒辦法走入戲院觀賞啊。

可是實際看過後,發現電影比我預期表現還要好。被人議論紛紛的大眼睛,在劇情裡並不突兀。如果以看過原作的標準來說,電影已大略抓住漫畫的背景設定;如果是未看過原作,整部電影也算是交代到某一段落的科幻故事:有文戲有武戲,算是適合過年看的爽片。

(以下有電影劇情透露,漫畫原作我會盡量只寫牽涉到電影的劇情)


劇情大致符合原作

《銃夢》第一部(第1~9集)充滿憤世嫉俗的氣息。讀者隨著主角凱麗(※1)在廢鐵鎮經歷一場又一場戰鬥,總是在幸福之際就被作者打入絕望深淵,而在黑暗無助時又被一絲希望所感動。雖是三十年前的作品,原作的科幻背景設定卻非常前衛與複雜。原本我懷疑電影兩小時要怎麼表現這部作品的世界觀,實際上電影才演到漫畫第2集進度。以試水溫的改編作來說,交代廢鐵鎮與薩雷姆的背景設定,並且介紹艾莉塔與其他重要角色,將之貫連成一個完整故事,算是很不錯了。漫畫版迫於殘酷現實的黑暗調性在電影版中變得比較溫柔,變成少女自戰鬥中尋找自我並對抗不公體制的故事。覺得第二部(如果有的話)的劇情走向會決定我對電影版的評價。如果是像《移動迷宮》或《飢餓遊戲》那樣,只是打破階級推翻體制,我想我會把它歸在爽片;如果是著重在人性的描寫或是探討人與機械的分別,這部可能會變成經典科幻作。

戰鬥華麗順暢

戰鬥場面是漫畫版的重要元素。原作作者將武術喜好帶入漫畫中,化為女主角的機甲術(※2)。先不論其中的真實性,畫面看起來非常有魄力。再加上作者創造死亡球這項恐怖運動,主角一方面為了自己理想,一方面在武打中展現信念,還滿有日本競技漫畫的精神。導演也很聰明,在電影中增加武打場面,相當順暢,適度的慢動作鏡頭讓觀眾不致眼花撩亂。死亡球從場內打到場外,就算是看普通大螢幕也非常有震撼力。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艾莉塔在酒館中大鬧四方的場景,大亂鬥超棒,被一句「再鬧沒有免費維修」調停也超棒(非常有人性XD)。

漫畫中戰鬥一景.png - 日誌用相簿
電影很忠實地呈現漫畫戰鬥經典場景

角色描寫浮於表面

如果有看過原作的話,會發現很多角色的背景故事被刪減了,以致於無法對劇中角色感到共鳴。譬如說反派格戮希卡(※3)在原作中有段悲慘過去,所以對於女主角的執著不僅是復仇,也帶點被憧憬之人手刃的願望。然而在電影中就只是受控於博士,單純被艾莉塔傷了自尊而尋求復仇的大塊頭而已。雨果(※4)也是,在漫畫版中他因為兒時事件而執著於薩雷姆,為了生存而不得不作骯髒勾當,種種因緣際會使得他最後的結局更令人不捨。電影版中雨果變成超單純的設定,像是因為有喜歡的人而改過自新的少年。當然受限於電影時間,不可能每個人物都交待一清二楚,結果就變成表面上還圓得過去,再深究就會莫名其妙的設定。

漫畫版尤浩.png - 日誌用相簿
漫畫版雨果打扮像蒸氣男孩風格

電影中氣質還原度最高的就是依德醫生了,只是個性上比原作更像個父親——將過世女兒投射在艾莉塔身上的好人。如果最初艾莉塔沒有被依德撿到,很難想像她如何在廢鐵鎮生存。相對地,艾莉塔給我的感覺就是叛逆少女:會跟老爸鬧脾氣、太過信任朋友,還有點血氣方剛。在外表方面,艾莉塔超大眼睛看久了反而沒這麼突兀,但是演感情戲時常讓我出戲,大概是因為CG表情不太自然的關係。如果說這就是導演要凸顯艾莉塔的身分與其他人不同,我認為他成功了。

千蓮博士是反襯依德醫生,呈現同為被薩雷姆放逐的人,選擇生存的方式不同。雖是電影中額外增加的角色,我卻覺得這設定還不錯,補足了原作中缺乏「母親」的代表。

諾瓦博士,或是大家更熟悉的名稱「鐵士代諾博士」只有在最後露臉一下,好可惜。沒有拿著布丁我不承認他是正牌博士啦。希望第二部他可以發揮身為大反派應有的高度。

音樂極富戲劇性

個人很喜歡這部的OST,很恰如其分的襯托劇情。平常很頹廢,戰鬥時又很熱血的感覺。尤其是死亡球那段,金屬重音穿插人聲和聲,有種奇妙的衝突感,也突顯艾莉塔在這血腥競技中以戰鬥表現自己信念。


※1:漫畫版女主角原名凱麗(Gally),英語版為艾莉塔(Alita)
※2:漫畫版為機甲術,電影中為裝甲術
※3:漫畫版為馬卡克
※4:漫畫版為尤浩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關於蓮賦


喜歡紅茶拿鐵、色鉛筆以及紙本書。
雜食,常在ACG、繪圖、音樂、電影與閱讀之間流連。
認為創作是靈魂閃耀的結晶,並且是必備的精神糧食。

最新回應

近期留言

文章分類

日期

彙整

最愛連結

瀏覽人次

當日瀏覽人次:

25

總瀏覽人次:

68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