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臉書上看到展覽宣傳,覺得滿有意思的。我很好奇這個展覽要怎麼整合浮世繪、當代藝術與動漫文化三種層面,然後解釋與呈現「美少女」。
實際上看過展覽後倒是有點懊悔,可能是展出內容跟我預期落差太大,或是這主題本身就是大哉問,造成整個展覽難以聚焦。無論在娛樂性、知識性甚至藝術性,這個展覽都沒法帶給我有所收穫的感覺。
展覽注意事項:
本展除了特定區域,全面禁止拍攝。
主題規劃不明確
展場主要分三區:
B1樓——少女的誕生與開展
2樓——躍動少女、神之少女、少女心事
3樓——偶像少女、觀用少女
B1樓展場主要解釋「美少女」一詞如何出現、社會對美少女的觀感,以及少女對自身的期盼,作為開場非常吸引人。展出作品包含古早少女期刊、插圖到近幾年的少女漫畫,其畫風轉變呼應本展區的主題。但是來到2、3樓的展場,規劃主題就有點讓人混淆。不像B1樓主要由近似漫畫插圖的風格組成,2、3樓同時混入了浮世繪、插圖、動漫作品與當代藝術作品,迥異風格並列,使得觀者很難投入所介紹的主題中。
就像以「躍動少女」主題來說,代表作為手塚治虫的寶馬王子,可是以動漫作品來說,要表現少女的活躍還有很多作品可以提:美少女戰士之類的變身作品、宮崎駿的作品,甚至是凡爾賽玫瑰、玻璃假面(舊稱千面女郎)強調保家衛國、努力奮鬥的作品……都可以。只用幾幅浮世繪與寶馬王子表現美少女的活躍似乎太狹隘了。
「神之少女」應該是探討美少女被賦予的神性與屹立不搖的地位,以初音未來與藤野一友的作品為代表。看到這邊好難理解策展人對於神之少女的定義。我總覺得將初音歸為偶像少女更合適才對。旁邊展出刀劍神域的亞絲娜與雷姆人設圖,但是語音導覽並沒有針對這個作品解說,讓人很困惑擺這幅作品的目的?感覺好像來充場面的。
「偶像少女」與「觀用少女」更是讓人混淆,我分不清兩者有什麼區別,或是說展出作品無法讓我聯想到展區主題。明明語音導覽介紹偶像少女的關鍵詞是偶像、女主角、可愛等詞,赤塚不二夫的《甜蜜小天使》算吧,不過放丸尾末広的作品?這可愛的定義真特別啊(感到黑人問號)。
展場區分模糊
相對於一般展覽,2、3樓展出空間採開放式,可以讓參觀者駐足許久。可是因為沒有房間或隔板,也沒有明確動線,所以有時欣賞作品不知不覺就走到別區。若不是語音導覽介紹,很難區分這幅作品到底歸於哪個主題。
語音導覽介紹尚有改進之處
如果沒有語音導覽的話,我想參觀本展應該會一頭霧水。畢竟不是對創作者或作品有基本瞭解的話,很難單從作品本身獲得什麼資訊,只能純粹感受。像是B1樓的《七轉八起開運出世雙六遊戲》,剛開始我以為是普通插圖的集結,聽了語音導覽才知道是類似大富翁的遊戲。只是語音導覽以展區為單元,聽著解說者介紹某創作者,還得在展場尋找該創作者的作品。如果針對語音導覽提到的作品,能在介紹牌上作記號,可以提醒參觀者特別注意,我想會更親和點。
補充先前在噗浪上的雜談:
少女自我的探索 vs. 外界對少女的投射
雖然在心得裡發一堆牢騷,不過我倒是很喜歡B1的規劃。
不管是介紹「少女」新族群的由來,還是介紹日本諸多變身美少女作品的背後意義,語音導覽講解滿詳細的。
想美麗地活著
塚原重義《女生徒》
這部2014年的短篇動畫,很巧妙地點出女學生既想要活出自我卻不得不跟隨世俗的矛盾心理。
喜歡幻想、想要自己變美麗、想要遇見白馬王子……有種青澀又可愛的感覺。
相對於B1少女對自我的看法,2、3樓像是外界對於美少女的想像與投射。
少女是可愛、純真、聖潔、美麗、活躍、青澀、苦惱、幻想……的集合體。
我隱約感覺展覽要帶出這種呈現。
但是看到原久路的作品,我有種不舒服的觀感。
攝影中女主角都包得很緊,整幅作品卻散發情慾的氣息。
彷彿在說:女學生(少女)是純潔之身,是意淫對象。當下觀看時,如此想法飛過我腦中。
我回到家沈澱許久,才慢慢理解這也算社會世俗(部份)對美少女的想像。
只是身為生理女的角色,讓我感到反射性厭惡。
雖然覺得噁心,可又不得不承認現實中的確如此。看看八卦版或西恰版,就知道。
冷靜啊!語音導覽
語音導覽補足內容不清楚的部份,我滿推薦租來聽聽。
然後女生講解沒什麼問題,男生講解我覺得有點太high了。如果是廣播劇倒沒問題,可是用在導覽上,會感到情緒有點……多餘?
有時聽一聽會忍不住吐嘈啊:(好啦好啦我知道你很興奮啦!冷靜下來介紹好嗎?)
整個展覽我大約逛兩個小時結束,若沒導覽的話應該一小時就結束了吧。感覺策展單位想要藉由很多面向呈現美少女,卻沒有主軸貫穿其中,給人硬拼湊起來的印象。所以,美少女的風格從古至今有著什麼變化?世俗對於美少女的想像從魔女演變成什麼?男性與女性創作美少女主題是否有所不同?浮世繪、動漫作品與當代藝術在表達美少女時有沒有共通或是不同的地方?……這些問題在參觀展覽後並沒有可延伸的討論方向。作品規劃無法與展出主題互相呼應,甚至連販賣紀念品區也出現一些展場未出現的作品,這點不同步真的很神奇。真要說有所收穫的地方,就是看到喜歡的作品,認識一些創作者,以後看到類似風格可以聯想到這些創作者,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