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如詩般的風景畫

既 2017 年的巴黎奧塞美術館特展後,今年故宮跟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合作,以風景畫為主軸,展出 17~20 世紀初的法國畫家作品。展期到 2月 17日結束,想看的人把握時間看喔。

展前的小叮嚀:

  • 傘具請折疊收入背包中或放置於入口處傘桶內。
  • 大部分作品可拍照,但其中三幅作品是不可拍攝的,如果看到作品旁出現禁止標語與工作人員隨侍在側,就請放下拍攝器材吧。
  • 展場休息區座位不多,想休息者可以給工作人員蓋手章,出外喘息一下再進場。
  • 個人語音導覽內容較圖說詳細,推薦給想要更深入瞭解畫作背景的遊客。
  • 拍下最喜歡的作品上傳FB並打卡,可以獲得一張明信片。


展場開始處為莫內的《白色睡蓮》場景


去年奧塞美術館特展是以畫家為主,今年普希金博物館特展則以「風景畫」主題來規劃展出作品。因為是按照時間安排,所以整場看下來,就像是認識風景畫的歷史。最初是襯托宗教或神話主角,接著風景主題逐漸獨立出來且貼近生活,到後來融入作者本身的感受。畫風也有明顯變化:筆觸細緻、區分很清楚的前中遠景→筆觸開始朦朧、光線描繪貼近現實→比起筆觸,更強調顏色的表現。讓喜歡風景畫的人看了大呼過癮。

被水環繞的神殿.JPG - 日誌用相簿
我最喜歡的作品——《被水環繞的神殿》于貝.霍貝

很喜歡的點在於:1. 藉由淡化後景來表現神殿深度的手法;2. 整體的光線感與色調很舒服;3. 神殿柱子底部加亮暗示光線方向,但又沒有強調水面反光,讓目光由前景的人們慢慢游移,穿過水中石橋來到神殿。這幅作品就是讓人覺得廢墟也能這麼美。 

田園.JPG - 日誌用相簿
《田園》法蘭索瓦.布雪

這幅給我感覺就是刻很細,連樹的枝葉邊緣都很清楚,雖然重點是水車磨坊,但目光總是被樹木給吸引。現場看顏料堆積很明顯,光線很銳利。

向晚.JPG - 日誌用相簿
《向晚》尚.巴普蒂斯特.卡密爾.柯洛

剛看時有點朦朧的感覺,可是仔細觀看會發現前景還有些小花草。我還滿佩服畫者在相近的暗色調中還能分出景深。人物佔圖面很小一塊,衣服的逆光暗示了描繪的時刻。右上角的反光亮點很像Rusty Lake中的黑影。

有女子的林景.JPG - 日誌用相簿
《有女子的林景》亨利-約瑟夫.阿賀皮尼

我一直覺得要畫綠色調又要表現層次分明的景深很困難,可是這幅辦到了。水面微微的倒影我很喜歡。

《聖米歇爾大道》尚-法蘭索瓦.哈斐利

19世紀下半葉畫家開始在城市中尋找風景主題,跟大自然風光不一樣,重點變為人的活動情景與建築物的取景。通常在城市寫生時,建築物的線條都是筆直且剛硬,但這幅背景的建築物線條像是由短線組成,看起來很輕柔,有點下雨後朦朧的感覺,也襯托了前中景的人物。左下的女士看起來裙擺搖曳生姿,右中的馬車則似乎讓人聽到馬蹄敲擊地面的聲音。

煙霧瀰漫的的巴黎環城鐵道.JPG - 日誌用相簿
《煙霧瀰漫的巴黎環城鐵道》路易吉.洛瓦

超大幅作品,很有身歷其境的感覺。低彩度色調看起來很舒服,是淺灰調與粉橘、藍灰色的結合。那些煙霧我還以為是顏料被刮掉,仔細看才發現是用顏料蓋過去,很有立體感(?),彷彿會飄到畫框外。想想若是真實反映當時巴黎景象,煙霧也太濃了,這是空污啊空污。

聖米歇爾橋的巴黎冬景.JPG - 日誌用相簿
《聖米歇爾橋的巴黎冬景》阿爾貝.馬爾凱

畫者用很簡單的色塊呈現出巴黎冬天的景象。明明是灰色調卻給人溫暖的感覺。直衝天際的黑煙很吸引人目光,燒煤炭產生的煙?那個時候的巴黎空氣品質應該是紫爆狀態吧。



其實在觀看途中,除了瞭解 19世紀~ 20世紀巴黎的狀況,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莫內在繪畫上的認真度。他可以為了研究光線,從早上到晚上用相同主體、構圖、作畫位置,對著兩堆草堆練習,這點滿有科學實驗的精神。莫內為了《草地上的午餐》練習數次,其中僅剩殘片的同名作品被收藏於奧塞美術館。展場很貼心的指出兩幅不同之處,有點大家來找碴的感覺,有趣。

我在畫圖時不喜歡畫同一主題或是相同構圖,總認為煩悶而心生抗拒,可是看完此展後,對莫內不厭其煩的反覆練習感到佩服。應該要跟大師看齊,抱持開放心情,將每次作畫視為新的學習機會。學著調整自己的心態,算是從這次展覽中最大的收穫了。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關於蓮賦


喜歡紅茶拿鐵、色鉛筆以及紙本書。
雜食,常在ACG、繪圖、音樂、電影與閱讀之間流連。
認為創作是靈魂閃耀的結晶,並且是必備的精神糧食。

最新回應

近期留言

文章分類

日期

彙整

最愛連結

瀏覽人次

當日瀏覽人次:

11

總瀏覽人次:

68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