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展觀後感

      在捷運站看到這張海報,當下就決定要找時間來看這展覽。在宣傳上這張海報不僅吸引目光也具有美感,同時傳達展覽內容的重點,可見設計超重要啊——絕不是隨便組合文字跟圖片就好了。

      看到仿生(Biomimicry)這詞,不禁讓我想到《貓掌與彈弓》,也是在介紹人類從自然生物汲取點子並應用於實際生活中。不過展覽畢竟比書本生動立體,況且貓掌一書出版已久,在隔了十幾年的時間裡,是否又有新的技術與發明,這樣的疑惑是促使我來看展覽的目的之一。

      搭大眾運輸從住處到臺灣科學教育館花了將近一個半小時,但是走進大廳就覺得真是值得。整棟建築外觀是圓柱形,從內部看來卻是由鋼架組成的矩形。往天井看去,鋼架交錯形成的方格彷彿代表著科學的嚴謹與一絲不苟。


      剛踏進一樓大廳,就有種「哇~好棒好有趣」的感覺。擺設彷彿讓人置身於蒸氣時代,尤其是電梯,實在是太酷了。櫥窗面板會切換成不同展覽內容,就像大型電子看板一樣。看了告示,仿生展在七樓,我決定搭手扶梯慢慢上去。經過其他樓層時感覺也挺有趣的,有科學也有魔法或動畫特展。因為是下午三點才到,想說先參觀仿生展再看時間來決定。

      展覽內容以許多主題櫥窗組合而成,像是熟悉的魔鬼氈、翅果、蓮葉效應……,輔以動畫、模型或實體介紹,滿吸引人目光的。另外展場設置不少體驗區,讓參觀者可以自行動手操作當個小發明家,像是用紙杯做出會隨風飄浮的物件。不僅是動態的介紹,還加入互動體驗,這樣鼓勵大家動腦動手的內容,減緩了科學給人不親和的刻板印象。或許是針對普羅大眾的關係,大部分仿生主題對靈感來源著墨較多,對於作用原理只是以文字說明大略帶過。像是介紹啄木鳥為何敲擊木頭不會腦震盪,會提到跟大腦與頭骨緊貼、頭骨分散力量等原因,至於撞擊後力量從何處擴散、保護機制如何作用,更詳細的說明就要另外查資料了。雖然有點小失望,但想到這是展覽而非上課,就稍微釋懷了。

      除了模仿單一物種,有許多主題是模仿生態系的運作。例如設法讓製造物品被利用後,將其產出物付予價值再利用,然後重複此過程直至形成緊密的網絡;或是生產上追求產能最佳化而非最大化。這些概念對熟悉生態的人來說並不陌生,但能否解決目前的環保或保育問題,恐怕還是跟執行手法有關。

      以前曾接觸風機相關的案子,所以看到這主題真是充滿欣喜。風機被視為綠色能源,但是對環境生態全然無害嗎?不見得。巨大扇葉會對鳥類或蝙蝠產生干擾,甚至直接擊落。尤其臺灣位於東亞島弧,是水鳥遷徙的休息地之一。然而水鳥棲息的西海岸卻設立許多風機,引發能源與生態的兩難。

      所展示的新型風機靈感來自群游魚群,不再是葉片構造,有點像奇特的中空圓柱,旋轉後產生的風能甚至高於傳統葉片七倍。如果得以實際應用的話,也許很適合在臺灣發展,取代傳統的葉片風機。


IMG_20170204_153432.jpg - 日誌用相簿

       其實我分不清裡面的動物到底是標本還是模型,看起來沒有標本的再製感,但顏色鮮明、形態也相當擬真。到底是標本技術太強還是模型技術太強?(算了反正都很強)這主題是模仿變色龍舌頭,製作出有彈性的機器舌頭手臂(?)。看影片以手臂黏起各式物品有種奇特的療癒感。

    展場上層還有東海建築的仿生作業,看起來有點粗糙。可是翻他們的紀錄簿挺有趣的,我喜歡看人家的手稿或點子紀錄。

      逛完後在二樓喝個咖啡休息片刻。心裡邊看著週邊的紀念品店邊想著,下次應該要早上來。休息區很寬敞,隨時可以歇息,展場也很多樣豐富,很適合耗上一整天。臺北市能有如此的展示場,讓身為新竹人的我好羨慕啊!

仿生展_紀念品

      然後又忍不住跑去逛紀念品店。石尚自然店實在太強,長頸鹿、水獺、遊隼等動物布偶超可愛我都好想買,但是考慮到收藏空間最後選了火焰菊石當紀念品(咦)。花紋很特別,一面是磚紅色另一面是灰白色。小小一塊好漂亮,可惡我又開始想要收集礦石了。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關於蓮賦


喜歡紅茶拿鐵、色鉛筆以及紙本書。
雜食,常在ACG、繪圖、音樂、電影與閱讀之間流連。
認為創作是靈魂閃耀的結晶,並且是必備的精神糧食。

最新回應

近期留言

文章分類

日期

彙整

最愛連結

瀏覽人次

當日瀏覽人次:

46

總瀏覽人次:

37162